当前位置:别云间>玄幻魔法>重生朱厚照,缔造巅峰大明> 第九十章 两根支柱全倒了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九十章 两根支柱全倒了(1 / 2)

“陛下,年例银事大,臣等言说不尽,此事当廷议之。”

张懋拱手。

徐光祚附议。

这东西毕竟在正德三年给取消了,现在杨一清提了出来,就是在这文华殿里议论几句,也无法形成决议,推行下去,索性推到朝堂之上。

朱厚照见两人如此,点了点头。

动辄十万两银,如此一大笔支用确实需要公开讨论,毕竟杨一清这里十万只是个开头,一旦给了宁夏,那大同、宣府、肃州、辽东等地,诸多边镇定然张口。

挥退几人,朱厚照拿出奏折批阅。

当看到魏国公徐俌的奏折时,朱厚照忍不住笑了“想退休?伍文定刚在金陵清丈,这文书就送来了,魏国公倒是知进退。不过,朕不准。”

提笔,落墨

世臣勋旧,加太子太傅,不准辞。

朱厚照知道徐俌侵占过百姓田地,也知道英国公徐光祚抢占了顺天府丰润县的一块“隙地”,多达一百二十万亩,后来还是被“朱厚照”抢了去才算了结。

皇亲国戚、勋贵、官员等等,甚至是一些太监,都在抢地、占地。

这些人手里没那么多地,只能抢占百姓的,一年又一年,几乎成为了约定俗成的、熟视无睹的“习惯”,甚至在他们眼里,占点百姓的地根本不算什么,人家都这样干,你不这样干,清高什么?

廉不廉,占没占地,与忠诚与否无关。

朱厚照需要这些世臣勋旧为大明做事。

身为皇帝,不太可能因为占地之事就将其一棍子打死,何况徐俌主动退了地,此时他主动送文书致仕,未必不是想看看自己的态度。

态度给他,不会深究。

但急于干出业绩的伍文定会不深究,南直隶清丈司会不会一查到底,这就不是皇帝可以左右的事了……

将奏折搁至一旁,拿起另一份奏折,打开一看,朱厚照眉头一皱,沉声道“传内阁李东阳、杨廷和,吏部尚书梁储。”

内侍领命而去。

很快,李东阳等人入殿。

朱厚照将奏折拿出,道“南京工部尚书俞俊卒,加上肃清刘瑾同党,南京工部已无人主事,当选派官员前往接任,内阁与吏部可有推选?”

李东阳、杨廷和、梁储听闻消息,脸上连个悲伤的神情都懒得做。

无它。

俞俊虽然是南京工部尚书,可这尚书是逢迎刘瑾得来的,只是看在其与刘瑾关系并不甚密切,加上南京需要人主事,这才暂留其在任,既然人死了,那就选其他人去上任吧。

梁储走出,刚想开口,却被朱厚照打断“南京工部尚书须有办事之能,且忠诚清廉,不惧豪强,最好通晓船事,协助朕督管龙江船厂事宜。”

“这……”

梁储有些为难。

通晓船事的官员并不多。

杨廷和走出,行礼道“陛下,臣有一个人选。”

“讲。”

“右副都御史毕亨!”

朱厚照想起此人,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朴素无华、性情刚毅的老头。

梁储眼神一亮,进言道“毕亨清廉、忠诚、办事得力,曾担任两淮盐运使,既敢于对抗豪强,节省民力,也曾几次前往清江造船厂督造船只。”

“就此人吧,明日朝会后,让他来见朕。”

朱厚照拍板。

翌日朝会。

处理一干政务之后,朱厚照言道“杨一清张口便是十万两年例银,兵部、户部怎么看,可有话说?”

王廷相看了一眼李浩。

侍郎李浩走出,言道“陛下,年例银当给。”

朱厚照看了一眼户部尚书孙交、侍郎王琼等人,见其并没站出来反驳,问道“正德三年,朕将年例银取消,这不过两年余,再次恢复,总需要给朕说清楚吧?”

李浩道“陛下,虽说洪武、永乐等朝并无年例银一说,可自宣德十年起,年例银便已出现,是京师银库每年支给边防诸镇边军的饷银。”

朱厚照皱眉“开国之初,边军粮饷靠着屯田、开中两策,基本自给……”

王廷相走了出来,沉声道“陛下所言极是,若屯田尚可,开中尚可,朝廷确实不需要每年给边镇一笔年例银。”

朱厚照凝眸“如此说来,屯田已不可行,开中也成了摆设?”

王廷相肃然道“确实如此。”

屯田,是军队垦荒种地。

开中,是朝廷以盐为筹码,召募商人向边关输纳军粮之策。

这是支撑边镇卫所的两个支柱。

如今听王廷相的意思,这两根支柱全倒了。

既然边镇卫所做不到接近自给的程度,那就只能仰仗朝廷给钱买粮了,要不然军士没吃的,没粮饷,谁来戍守边疆?

京师给边关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